top of page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

教學助教群

責任編輯:謝鑫佑

能源議題、極端氣候已然成為年輕世代無法迴避的問題,「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工作坊,試著探討能源、環境與土地等知識與實踐的案例,在五天的密集教學內,讓青年世代對於永續發展、綠電節能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工作坊教學內容包含介紹環境現況、為何需要關心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邀請了民間環保團體成員與地方社區工作者分享實作經驗,並帶領學員實地走訪綠能實際施作的案例。

社會正義與風險社會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頗析能源議題,即是找出核心問題。1986年的調查報告,人類的發展行為已超過生態可負荷量,目前已經用掉三個地球的可容忍量。依照各國生存的物質條件以及消費習慣,美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習於消耗大量能源,預估人均消耗為4.5個地球,但印度農村的生活型態只需耗費1.5個地球。在討論環境永續的發展前,應先釐清價值性的觀念,包括社會正義與風險社會。

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書中提到,永續未來指的是「當前世代在滿足需求時,不可以犧牲下一代基本需求的能量」,不同世代、不同環境的人們,因自身利益與需求滿足,有著不同的社會正義。而風險社會,以「現象如何生成」為出發點發現,工業社會的形成是主要原因,從過去的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大工廠所產生的大量外部成本,使得社會其他人須承擔的被污染風險提高,導致了風險社會,而且這樣的現象超越階級,每個人皆曝露其中,成了普遍化的問題。同學們用便條紙,分享現階段最關心的環保議題與認為未來可以發展的部分。

如何發展轉型?從瑞典「repair cafe’」、英國的「轉型城鎮」運動、瑞典馬爾默綠能城市可以看見,應先思考幾個關鍵性的概念:將利潤留在地方,能源市有化趨勢,服務自己的必須需求,重新掌握自主權利。當前世代必須將權利握在自己手上,了解有哪些超越當前框架的作法,並從日常生活作出發,校園(大學)、社區(公民電廠)、城市(去中心化)等等的範圍進行發想,盡可能地提出可行性的計畫,試著跳脫傳統經濟發展的樣態,擺脫大量消費文化的模式思考。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旬也引導同學從台灣能源來看能源轉型的挑戰。

獨立自主的生存環境

除了從宏觀的高度了解議題的背景演變、價值觀念、本土困境與他山之石,也從細微角度檢視,包括整體政治、經濟與政策結構面向。從溯源破壞環境的元兇,重新思考物質生活的運作模式是否有其必要性,修正優於推翻,捨棄大量浪費消耗一次性的使用,延長使用的生命週期、減少能源消耗,進而執行循環,達到零浪費的生活。英格蘭的過度運動,最重要的觀念是,我們的工作依賴著我們的地球,應於永續發展的綠色工作中照顧到每個勞工的生存條件,增加自給自足的能力,減少石油的使用程度,降低對於環境的危害,達到不受世界經濟體的影響,建構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存環境。

台灣能源政策不夠民主

反觀台灣,對於能源政策,政府的決策過程依舊不夠民主化,無法促成能源對話,無法達到能源生產民主化。以政治場域而言,能源政策白皮書草擬過程是否有民間參與?就經濟場域來說,呈現真實的發電成本,促使消費者有動機去自主發電,進而產生有倫理意識的消費者,是能源生產與消費民主化重要的關鍵。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講師林元笠也分享了實際將太陽能以新形態的能源生產方式,進入到太魯閣的砂卡噹部落的現況。太陽能板的產生,是由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組成「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團隊」,經過與當地部落的議會討論與共同規劃,了解砂卡噹居民到底需要什麼,所產生能取代台電高額送電成本,的替代能源生產方式。人民必須拿回自主生產能源的權利,進而達到提高能源自給率的目標,進而逐步推動綠能,將舊有產能方式轉型為環境友善的做法,是促進能源民主的契機。

節能即創能

節能即創能的想像,經過設計發想,或可讓節能更有效率,也可在無形中創造新的社會關係、能源使用的想像。景文科技大學引進校園建築物智慧化管理系統,讓學校精準監控每一間教室的用電狀況。搭配課表,下課自動關燈與冷氣,圖書館安裝感應燈泡,少人的書庫,有人進入才亮燈。桃園歐萊德公司總部的綠建築,藉由該建築本身環境的通風、採光等自然條件,調整建築物的坐向、開窗減少建築物本身使用的燈光、空調,進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同學們也參觀了中山大學學校內的污水處理廠、海科的太陽能停車場,了解校園對能源的態度。學校成立了綠色校園小組,負責推行四省計劃下的行政方針,雖已有硬體設備更新,但可惜這些成果都是由上而下的命令居多,若學生對於校園用電、節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或許在未來,有可能發動由下而上的節能活動。所以工作坊最後,同學們不約而同以校園為實踐場域,思考如何推動能源轉型,分別為中山大學用電資料分析與校園能源治理小組、完全節能手冊小組、宿舍用電習慣調查與分析小組、大學生必備綠電小知識小組。

享受好的能源服務是基本人權、有效利用並使用環境友善的能源是消費者的義務、督促政府進行能源政策是公民的責任。未來的路徑長什麼樣子,我們還是需要著墨。工作坊在同學們的心中種下一顆能源種子,來因應未來我們能源使用的挑戰。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