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是什麼?

作者:許姮安/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李怡志

生命歷程是什麼?

相信許多人第一次聽見這個課名會興起一陣困惑,以生物學視角來詮釋生命歷程,如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至死亡;而社會學又是如何看待生命歷程呢?

康容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生命歷程觀點(life course perspective)與生命歷程社會學。相關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W.I. Thomas於1918-1920的研究發表《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an and America》,但當時學者普遍不清楚人從兒童到老年如何生活(生命路徑life pathway);對人一生的歷史時間和生活地點(社會路徑 social pathway)也相當陌生。直至1960年代後,學界開始意識到經濟大蕭條、世界大戰、冷戰、越戰等「重大事件」的社會變遷,對於人們的生命歷程有深遠影響。

生命歷程社會學者在個人層次與集體層次上都做了不同的研究,開始重視社會力量(social forces)所建構出的「社會時鐘」(Social clocks)和「規範性時間表」(normative timetables)如何賦予「轉銜時間」意義;甚至改變個人軌跡。學生練習羅列出影響自己生命的事件,主要如「教育」、「戀愛」和「工作」;其次是「家庭」和「離家」;還有「死亡、人際、疾病、出生和退休」,從中舉出自己可能發生的狀態,同時列出年齡軸對應。如下:

同學列出了三個生命事件為「教育」、「工作」和「退休」,後者狀態只有「等死」,反映出當前19歲的年齡對於退休後生活,並沒有太多想像。

課堂活動與討論:你眼中的他

康容老師為了讓同學們更進一步反思自己對於「年齡的想像」如何受到社會正式與非正式的年齡結構化(age structuring)所影響,帶領同學進行「你眼中的他」活動練習,以直覺的方式,將42個常見的形容詞連結到8個年齡層,並試著描繪出一套「年齡的想像」,從中可以發現大家對於年齡想像的共享程度。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期許自己應該完成的事件和目標,而這樣的年齡期待是從何而來的呢?人口學家使用「年齡常模」(age norm)指涉統計上整體人口或是次群體轉銜時間點的規律性,提出四個可能的解釋:

  1. 橫跨不同社會與不同歷史時間中,人們生長與成熟的一致模式

  2. 可能反映出人們對於「最適時間點」(optimal timing)的概念

  3. 社會結構創造的不同機會與限制類型

  4. 非正式的社會規範,此規範控管著個人的經驗

相關研究支持了年齡期待的存在,而且人們不僅認知到社會時鐘的運作,受訪者在轉銜時間點上呈現高度的共識,而行為是否為年齡恰當(age-appropriate)也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最適年齡探討的是人們的「共識」,年齡規範則探討「社會制裁」,兩者不一定共存,也不完全相等。

康容老師讓同學們畫出自己的生命歷程圖,列出了自己從出生到現今的(1)生命階段、(2)生命事件(live event)、(3)生命事件轉銜(transition),並反思哪些是對自己重大的轉捩點?同學年齡落在18~21歲的區間世代,社會重大事件相當相似。另外,為了幫助同學們能實際探討不同世代的生命歷程圖模樣,康容老師邀請了三位中山大學樂齡大學的阿姨接受同學的訪談,也作為期末報告的一個開端:

例如,第一位長輩在婚姻中提到了「相親」與「先生過世」;在家庭中提到「小孩離家」與「父母過世」,這四個事件沒有同學提過,也反映出和同學不同的生命歷程。其中歷史事件:1978年工廠惡性倒閉、1988年解嚴,與2003年地溝油事件,前兩件同學未曾經歷,後者長輩和同學都提到因此改變飲食習慣。

三位長輩的生命歷程圖,顯示與當前大學階段的同學有相當不一樣的經歷和規劃。經過這次的訪談,經過世代差異的生命重大事件對比,同學感受到隨著台灣社會變遷,對於個人生活的影響,進而產生專屬於特定世代的生命歷程樣貌。

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穿越時光:中山附幼活動計畫

接著,同學們到中山大學附屬幼稚園帶領大、中、小三班小朋友進行趣味性的互動,藉此認識到更多不同世代的群體,並學習如何與不同年齡層溝通。進入幼稚園前,同學們分成大班組、中班組、小班組等三組,為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設計寓教於樂的遊戲,透過幼兒園老師的引導協助,小朋友們玩得非常開心且順利。

一學期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課程的學習到了最後的尾聲。在最後一堂課程,各小組將研究主題以投影片與影片的方式呈現,並分享了許多有趣的觀察和分析:

大學生了沒組 (https://youtu.be/CI140y__B9k)

大學生了沒組訪問了人文社會學院的教授在三個時期(上大學前、大學時期、當上教授後)對大學的想法,以及大學對他們自身的影響及意義。希望藉由這樣的研究主題拉近大學生與教授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可以更瞭解教授們的求學心路歷程與其大學時期的生活,並看見不同世代的大學生活之間的共同與差異之處。

女人女孩愛起來組(https://youtu.be/qNn9OqscT1w)

由於愛情觀有很多種不同的面相,且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愛情被期待的樣子也會隨之改變,因此女人女孩愛起來組希望透過訪談瞭解各年齡層女性的愛情觀,彙整出不同世代對愛情的憧憬和現況。

六個年齡層有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出社會未婚和媽媽,藉由訪談,了解受訪者心中認為親密行為(牽手、接吻、擁抱、愛撫、性行為、結婚)如何進行「互動進程」?

健康小尖兵組(https://youtu.be/A3op_1SPTDE)

健康小尖兵組從樂齡大學的長輩訪談經驗中發現,台灣的食安事件對於許多人的健康觀念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興起探討各個年齡層存在著什麼樣不同的健康意識?

研究發現國小年齡階段的健康意識多半來自於學校和家長的基礎衛生教育;國中後健康教育多著重在青春期的性教育,也會透過網路媒體主動、被動獲得健康資訊;高中與大學時期多透過社群網站接收健康相關的社會新聞(如:食安議題),然而隨著事件淡去,多數不會因為健康問題做出積極的改善;中壯年族群則多透過新聞媒體、社群網絡收集健康資訊,關注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且親人的生病經驗也會提升其健康意識。

三組同學從找尋研究主題、鎖定問題意識、設計訪談題組、進行質性訪談到最後的研究成果分析的過程,從中學習到許多過去所不知道的研究技巧和研究發現。未來同學無論是繼續升學或邁入職場,都能因習得的理論知識和實務經驗,更能同理和瞭解不同世代中不一樣的價值觀與行為展演!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