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真得有藝事:地方故事+劇場敘事+共同造事

「真得有藝事:地方故事+劇場敘事+共同造事」於六月七日下午三點於中山大學七十三階蔬食餐廳舉行。此場講座邀請到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劉仲倫與其學生來分享經營台灣文學劇場的經驗,並將台灣文學劇場第十二號作品《星條旗下的藍衫夢》移師中山,讓參與者親臨戲劇魅力。

講座的開始,劉仲倫老師隨機挑選兩位講座參與者與靜宜大學台文系的學生的戲劇排練。接著,老師開始介紹台灣文學劇場如何成長茁壯。劉仲倫老師認為:「戲劇是有社會責任的。」而台灣文學劇場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每一年度的台灣文學劇場都需要整整一年的準備時間,前面半年為田野調查,後半年則是戲劇的排練。

劉仲倫老師不斷地提及,田野調查是整個戲劇最為核心的部分。參與演出的同學必須在暑假大量閱讀與演出主題相關的資料,從文學作品、新聞報導乃至紀錄片都是培養基礎知識很重要的素材。接著,老師會與同學們透過「共讀文本」、「共生人物」、「共構劇本」來完成劇本的生產,並透過戲劇公演的方式為勞工發聲,傳遞社會關懷。以《星條旗下的藍衫夢》為例,劇本就是以陳映真作品《華盛頓大樓》及楊青矗作品《工廠女兒圈》作為發想的原點,透過同學之間不斷地腦力激盪才成為一齣完整的戲劇。

台灣文學劇場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於與社區的互動。每一年的台灣文學劇場除了在黑盒子劇場內表演之外,也會回到社區進行表演,與社區民眾互動。當戲劇回到社區,加入社區民眾的互動之後,又有些元素會發酵,變得比黑盒子劇場更有趣。環境音、參與者不可預測的反應都讓戲劇更有可看性,而這樣的互動也讓劇場與社區的連結更加緊密。

接著,靜宜大學台文系的同學將《星條旗的藍衫夢》的其中幾幕在七十三階蔬食搬演,朗讀劇場是這齣戲的特色之一,透過音量大小的控制、音調的抑揚頓挫以及多人共同朗誦的層疊音效讓觀眾的情緒也隨之高漲。劇場表演結束後,則是共同討論的時間。

參與演出的同學首先發表從田野調查、製作到排練的心得。田野調查是讓參與同學最為印象深刻的環節,許多事情在深入調查之後就會發現和原先預想的不同,而田野調查更能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與其複雜性。同時,劉仲倫老師也分享了做社區劇場必定會面對的難題,例如:社區民眾的排斥,但這樣的難題經過時間的試煉自然能迎刃而解。

最後,梅香老師向全體同學介紹「大海的女兒」音樂劇的計畫,並說明社會系、音樂系與劇藝系如何透過各自的專長讓計畫持續進行。仲倫老師對於中山大學的新嘗試非常有信心,也肯定透過戲劇的方式與社區居民互動,一部分將土地的故事留下,一部分也能讓學院與社區有更緊密的連結。

標記: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