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成果紀錄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及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期中審查,於八月四日早上九點,超過三十多位委員與夥伴學校等一行人,跨海來到旗津的中山大學社會開創基地訪視,鄭英耀校長及計畫師生親自接待。​

【鄭英耀校長接待來賓】

鄭校長說:「三年前這裡是一個廢棄、充滿垃圾和雜草的宿舍,也是在地人口中的鬼屋,但經過社會系與社科院、管院、文院及其他結盟學校合作改造,才有現在的景象。」他記得,當時計程車司機對他說,旗津不應只是觀光客吃海鮮,而是豐富的人文被看見,「這也是中山大學將研究能量實踐在生活場域裡的目的。」

計畫共同主持人楊靜利老師鼓勵年輕學者站在第一線推動計畫構想和執行,由專案教師翁康容負責報告的計畫簡介也強調,團隊藉由逐年的滾動式修正,加入跨界技術實作,發展模組化不同層級課程,獲得肯定。梅香老師接著介紹跨界應用與整合,以「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演自己的劇本」出發,結合社會、音樂、戲劇系課程專業,與高海科大王御風等多位老師合作,創造「大海的女兒」音樂劇將於大型場館發表。而靜利老師分享高齡照顧議題,她帶著學生自主規畫服務學習課程,提供共食、共創、換宿等友善環境,希望以「勇健」翻轉「歹命」的高齡勞動形象,邱花妹老師則結合社區組織與公民團體,藉校園空間的永續議題,號召學生從社區、城市到國家,投入改變行動。

【專案經理吳涵瑜導覽基地】

計畫經理吳涵瑜接棒導覽基地環境,從一草一木維護到經營,都有居民的期待,例如樹木間的網結,是過去黃書緯老師帶同學以社區吊床意象所創作的裝置,保留社區互動的特色。另外,高師大吳瑪悧老師與學生利用的「旗津灶咖」,將原廚房空間改造為地方文化的交流場域,提出「舌尖上的旗津」,要以味蕾認識社區族群。彼時,廚房傳來陣陣香味,所有人探進窗內,包含聖功醫院營養師、大八餐廳主廚,以及社區回饋活動「老人西餐體驗」的學生,正張羅眾人午餐,這也與日後聯盟學校高醫合作有關,除了協助園區空間修繕,也預計投入高齡日照計畫。

【木工教室-雙槳仔解說】

後端空間為木工教室,展示一艘近兩噸重的雙槳仔,牆面則是去年在史博館舉行下水典禮的展示,介紹前助理羅國棟帶領中山大學與高海科大等學生和董明山師傅複刻的民渡文化,造船團隊從「舢舨文化保存中心」出發,已成立「西灣海洋」自力造舟團隊向外拓展。目前,木工由社區組織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參與,帶領家扶的孩子體驗,社工代表分享學習過程,從中建立孩子信心和認同。而被暱稱為小白屋的辦公空間和教室,由管院宋世祥老師介紹「物質文化與人類學」的課程成果,裡面同時布置一間技工檔案室,呈現從基地搶救下的珍貴史料。場外原晒衣場則飄揚著數面手作大漁旗,是旗津逐漸消失的漁業文化,目前為計畫搶救的目標之一。

【手作大漁旗展示於技工舍晒衣場】

用餐時間眾人回到多功能教室,待學生陸續出餐,同時藉機交流心得與經驗。「跨領域、跨校的合作成果讓人振奮,而新同仁的加入亦體現世代交替,不只讓空間改變,也產生內在質變。」計畫主持人劉舜仁老師鼓勵,期待從校園、社區到城市,持續建構合作網絡,提供交流平台,促進區域性的改變。審查委員高老師也提到,除了持續增加實踐場域外,跨域學習的連結令人驚豔,尤其創新合作的方法,或與基地連結的部分,都受到在座新舊夥伴學校老師的興趣,對話中不斷有新的啟發,是本次交流活動最寶貴的收穫。

訪視後各校交流,享用西餐共食

【訪視後各校交流Q&A,享用西餐】

【北醫林子新老師回饋】

【高師大跨藝所吳瑪悧老師分享】

更多精彩照片可上Facebook 粉絲專頁觀賞

標記: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