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旗津的歷史與再現-烏魚子的記憶與技藝

作者:郭柏均/「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助理 授課老師:楊靜利

責任編輯:葉貞沂


歷經在旗津一整年的辛苦耕耘,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靜利組】的老師與同學們,於學期末在旗津的「中山大學社會開創基地」(原海軍技工宿舍)舉辦了「烏金利利探險記」的活動,以烏魚作為活動主軸,廣邀當地國小三、四年級的小朋友與家人共襄盛舉。在活動中,大朋友與小朋友們攜手闖關,習得了許多捕烏的相關知識與技術,更促進了親子間的互動。雖然活動只有短短半天的時間,卻是靠著整組團隊一年下來多次走訪旗津、深入探訪捕烏耆老,才得以以教育與娛樂並重的方式,與在地居民們一齊同歡完成這場探險記!

觀光發展與在地文化保存的拉扯與平衡

從過去的漁業重鎮,旗津在近年來逐步轉型成高雄的觀光勝地,再加上便利的船運接駁,不論平日、假日,都吸引了大量的觀光人潮。對當地居民來說,觀光固然促進了旗津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埋下了對在地文化延續與保存的隱憂。社調課程【靜利組】的學生們,意識到觀光的發展逐漸與旗津在地文化脫鉤,民眾對旗津的聯想,被限縮到只剩吃喝玩樂的消費層面,對於旗津歷史上的人文特色卻一概不知;學生們為了喚起屬於旗津的歷史風華,深入鑽研旗津的漁業歷史,發現烏魚在旗津的歷史發展中,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開啟了學生們對烏魚更進一步的探究,試圖探討烏魚是如何建構旗津居民的記憶與技藝。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烏魚對旗津的歷史意義,學生們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並訪問了許多以海維生的老船長,以及當地的烏魚子店家,逐步整理出烏魚在旗津的歷史脈絡。


烏魚在旗津的歷史意義

烏魚為了避冬,在每年十月秋冬之際,會隨著中國沿岸流向南邊游,經過台灣,並在台南與高雄之間產卵,而因在這段距離間產下的烏魚卵最為肥美,也使得梓官與旗津成了捕烏的主要海域。捕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荷據時期,直到八零年代,烏魚一直是旗津漁民重要的捕撈對象。但隨著全球的工業發展,海水溫度上升、台灣沿岸汙染加劇,以及大量濫捕的情況越演越烈,烏魚迴游到台灣的數量銳減,台灣才發展轉型成烏魚養殖的模式。


學生們也從回顧其他學者們的文獻,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資料中,得知捕烏魚方式的歷史演變過程,也是形塑旗津居民集體記憶的重要環節。從最早期乘坐竹筏出海,以圍網、叉網的方式捕撈,到台灣光復後竹筏加裝馬達,最後以巾著網的捕烏方式為主要模式,都需要六艘竹筏同時作業;高齡八十多歲的受訪者有勝伯表示,在烏魚魚汛期期間,漁民們會齊聚在「藏仔寮」吃飯、休息,等到魚群出現,再一同出海捕烏,捕到的烏魚採取共同分配的制度,不分你我,也不劃分船隊,共同享有。為期兩個月的捕烏生活,號召了居民一起為生活打拼,不僅聯繫了居民間的情感,也塑造了居民的集體記憶。


是餐桌上的記憶,也是手裡維生的技藝

為了尋找烏魚子在旗津的記憶與技藝,學生們拜訪了許多中高齡的船長與漁民們,從訪談中挖掘出更多旗津人與烏魚相連結的記憶,雖然過去捕烏的蹤跡已漸漸消逝,但在老一輩的人的記憶中,便當裡的家常菜,烏魚子永遠佔有一席之地。或許對外人而言,烏魚子是非常珍貴的禮品,但對旗津居民而言,那是記憶裡的共同飲食、餐桌上的必備佳餚。

烏魚子的製作技藝也沒有因為烏魚的產量減少而式微,在學生們訪問到的店家,裡頭的技藝人也多是二度就業。在過去,街坊鄰居會彼此交流烏魚子的製作方式,並傳承給下一代,因此大多數的旗津居民都擁有製作烏魚子的技藝。當居民再度投入就業市場時,以製作烏魚子作為維生的工具,便成了他們的利器與首選,這也表現出了漁業傳統對當地經濟活動的影響。


在這一年不間斷的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這群學生不光是從當地人口中,找回對烏魚子的記憶與技藝,他們也去參訪了位於前鎮的觀光見習工廠「珍芳烏魚子工廠」,在工廠裡的體驗行程中,自製烏魚子,增進了他們對於烏魚習性、產地、風俗以及製作過程的了解。


舉辦活動廣邀親子參與 拉近旗津世代斷層的差距

但是學生們在田野的過程中,發現因為捕烏的沒落與藏仔寮的消失,使得旗津居民對於烏魚子的記憶與技藝有著世代的斷層。為了不讓烏魚這份無形的文化資產與聯繫在地居民情感的載體,從旗津人的世代記憶中漸漸淡去,這群學生邀請了旗津、中洲、大汕三所國小的三、四年級小朋友,來參與他們舉辦的「烏金利利探險記」活動,將這一年在旗津的所學,透過有趣的遊戲設計,重現在小朋友的腦海中;搭配自製的探險記影片與烏魚知識的展板,寓教於樂的讓小朋友能夠了解傳統捕烏的技術與烏魚在旗津的歷史意義;並尋訪在地做烏魚料理的廚師,請他們提供烏魚子料理,以喚起在地居民的共同記憶。


五月二十八日的下午,許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著家裡的小朋友們,來到佈置好的基地,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同樂。【靜利組】的同學們也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關卡與活動,要帶給小朋友們不同於學校課堂的知識饗宴。


讓老朋友重拾過去的記憶 也讓小朋友加深在地認同感

在活動中,學生們將烏魚子的歷史故事,描繪成烏金利利的探險記,以動畫的方式讓小朋友認識烏魚在旗津的歷史,並將許多謎底藏在故事中,只有認真看影片的小朋友才能在稍後的遊戲中過關斬將。學生們將知識與遊戲結合,使小朋友自發地記下影片裡的每一個細節,在闖關遊戲中得到更高的累積點數。


闖關遊戲結束後,學生們也蒐集小朋友們集點卡,點數越高的,可以上台接受其他家長和朋友們的掌聲,還能拿到豐富的獎品;此外,還有無限供應的烏魚美食料理,讓小朋友可以吃遍各種以烏魚製成的餐點。不光是小朋友有得吃又有得玩,就連到場的大家長們也都可以參與抽獎與美食品嘗,整個基地被這群熱血的大學生與期待中獎的大小朋友們給活化,拾起過去關於烏魚的相關記憶,也傳承給了下一代。


以漁業起家的旗津,對烏魚有著特殊的濃厚情感。一整年下來,學生們透過與當地人搏感情的深入採訪與回饋活動,重新連結了烏魚與在地居民的記憶,捕烏與製作烏魚子的技藝也一直在旗津支持著居民的經濟生活。這項無形的文化資產,透過學生的回饋活動,讓小朋友們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的認識,使過去古老的記憶與技藝能夠在共同的記憶中流傳下去。

活動影片精彩回顧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