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讀旗津- 11部短片述說旗津故事

作者:黃臣延/「走讀旗津」課程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王御風、孟昭權、李怡志

責任編輯:葉貞沂


旗津西面緊鄰臺灣海峽,東面為高雄港,與高雄市區因高雄港灣而分隔,兩者雖僅搭乘十分鐘渡輪就可抵達,但仍使旗津發展與高雄有所不同。此為高雄最早發展區域之一,原為捕捉烏魚而形成之聚落,至今仍以製造烏魚子聞名,今日不僅保有早期聚落及產業,更因天然海景,成為著名觀光景點,但一般遊客僅會到此戲水、看夕陽、吃海鮮,其特殊的人文歷史,卻缺乏深入探討。


多年來,對於旗津的相關研究並不多,針對旗津地區開設的課程亦較少。近期,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積極進入旗津展開社區調查,雖然已經有豐碩成果。但文字資料閱讀與影音資訊畢竟有所差異,「走讀旗津」這門課除了邀請同學進入旗津調查外,更傳授學生影音拍攝、剪輯技巧,學期成果將以2-3分鐘短片呈現,讓更多人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旗津。


「走讀旗津」這門課由曾合作「記錄旗津哈瑪星」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御風、地方文史工作者李怡志、公共電視南部新聞中心記者孟昭權三人共同開設。三位老師不僅專業不相同,也分屬不同機構,可說是跨領域及跨機構的結合。

王御風老師負責口述歷史教學及課程營運執行。王御風老師是成功大學歷史博士,專長是臺灣史,更出版多本高雄相關書籍,包括《鳳山雙城記》(玉山社,2012年)、《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玉山社,2013年),以及主持多次口述歷史計畫,對於高雄歷史及口述歷史有相當瞭解,對於本課程的建構旗津歷史目標可發揮相當大作用。其亦曾擔任屏北社區大學主任,以及媒體記者,對於社區營造及新聞採訪也有親身經歷,指導同學認識社區及採訪工作可勝任愉快。

李怡志老師曾為戰爭與和平紀念館執行者,該館位於旗津地區,並積極與社區互動。李怡志老師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擅長繪畫,除致力於高雄市的社區地圖外,也結合口述與繪畫,書寫社區故事,於2014年出版的《鹽埕市井》,發掘鹽埕的市井故事,頗獲好評。而在旗津地區的調查更為豐富,2016出版的《港都人生》,詳載旗津在地充滿溫度的故事。因其對於旗津及社區地圖的瞭解,故將負責社區參訪之規劃,以及社區地圖之教學,帶領同學走訪社區。

孟昭權老師為公共電視南部新聞中心攝影記者,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所,因工作關係對於臺灣南部地區相當熟悉,旗津亦不例外,對於各地社區問題更是相當瞭解。近年來孟昭權老師更致力於社區攝影的教學,除教導社區民眾如何紀錄社區外,也參與國中小、大學的教學。高海大社區課程也與其合作多年,能有效教導學生的影像入門,將負責影像相關教學

本課程「走讀旗津」為結合社區營造、口述歷史、媒體識讀之理論與實作課程,在期中考之前,以社區參訪為主,安排三次旗津參訪行程,第一次由當地耆老謝榮祥老師帶領同學影過旗津最繁華的旗后地區;接下來兩次參訪活動,則由李怡志及王御風老師帶領同學進入旗津大陳村與戰爭和平紀念館踏查,了解旗津獨特的文化、歷史脈絡。期中考過後,同學依照自小組對旗津的觀察,選定感興趣的主題深入探訪,並以影像紀錄。隔週回到教室與老師、同學交流其踏查心得。本學期的期末作業即學生剪輯譯之2-3分鐘的影片呈現其踏查成果。

在「走讀旗津」課程期末發表會時,同學們除了播放所拍攝影片外,更分享其修課心得。不少同學紛紛表示:「走讀旗津這門課,讓我在大四之前可以真正認識旗津,另外學習到實用的媒體技巧。李怡志老師的導覽介紹,更引發我想多多認識旗津。」社會系同學也說:「雖然系上已經有一整年都在旗津的調查課,同學們聽到我選這門課,都說我很有勇氣。不過,這門課讓我從不一樣的角度看見旗津,也學到媒體拍攝、剪輯的技能。」

聽完同學們的分享,孟昭權老師有感而發:「經過一學期的磨練,大家的影片進步很多,整個結構很清楚。謝謝大家的努力!」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